
你路过便利店时,是否会因为忍不住诱惑,立刻买下眼前的糖果,而忘了原本计划攒钱买的心仪物品?你准备制定学习计划时,是否会因为
想先刷会儿手机,结果把该完成的任务拖到最后,熬夜赶工还出错?你决心减肥时,是否会因为抗拒不了美食的香气而打破饮食规律,事后
又陷入后悔?其实这些“忍不住”的瞬间,都藏着一个心理学现象——糖果效应。
✦•✦01什么是糖果效应?糖果效应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给一群4岁孩子每人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等15分钟再吃,就
能再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如果现在吃,就只能得到这一颗而失去额外奖励。结果有的孩子立刻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则通过唱歌、做游戏
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忍住诱惑,最终获得了更多奖励。
后来,人们将这种“为了获得更长远、更大的利益,而主动延迟即时满足”的心理现象称为糖果效应。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在“眼前的小甜
”和“未来的大甜”之间做选择时,所展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

✦•✦02糖果效应的原因

1 短期诱惑的“即时快感”
当下的满足往往来得更直接:刷10分钟短视频能立刻获得快乐,比花1小时看书“见效快”;喝一杯奶茶能马上尝到甜味,比坚持一周喝温水
“更过瘾”。这种即时反馈的快感,很容易让我们忽略长远目标,陷入“先爽了再说”的循环。
2 对“未来”的模糊感知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等,而是觉得“长远利益”太遥远:“攒钱买玩具”要等好几个星期,不如现在的糖果“看得见、摸得着”;“坚持
学习提升”要等几个月才见效果,不如当下的放松“更实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更倾向于抓住眼前的确定诱惑。
3缺乏“延迟满足”的练习
如果我们从小习惯了“想要就立刻得到”——想要玩具父母马上买,想吃零食随时能拿到,就容易养成“即时满足”的思维。长大后面对需要
“等一等”的场景,就很难主动控制欲望,比如工作中遇到复杂任务,会先逃避做简单的事,而非沉下心攻克难题。
✦•✦03如何利用糖果效应
#1 把“大目标”拆成“小糖果”
对于长远的目标,我们可以试着将其拆解成一个个短期可实现的小任务:比如想攒钱买100元的物品,就设定“每周攒20元,5周就能买到”,
每攒够一次就给自己一个小鼓励,用“小成就感”对抗即时诱惑。
#2 给“即时诱惑”设置“缓冲带”
当忍不住想满足当下欲望时,先给自己3分钟“冷静期”:想吃糖果时,告诉自己“先喝口水,等3分钟再决定”;想刷手机时,把手机放在另一
个房间,先做5分钟简单的事(比如整理书桌)。短暂的延迟,能让冲动慢慢降温,帮我们想起长远目标。
#3主动“奖励”自己的“等待”
每次成功忍住即时诱惑,都要给自己明确的正向反馈:比如坚持一周没喝奶茶,就奖励自己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再休息,就
允许自己玩15分钟游戏。这种“先延迟满足,后得到回报”的体验,会慢慢强化我们的自控力,让“等一等”变得更有动力。

04结语
其实糖果效应从来不是让我们“拒绝所有甜”,而是教会我们“选对甜的时间”。眼前的糖果固然好吃,但那些能忍住诱惑、耐心等待的人,
最终能尝到更甜的“双倍奖励”——可能是攒够钱买到的心仪物品,可能是坚持学习后的成绩进步,也可能是长期自律后的理想生活。
就像生活里没有“白等的甜”,每一次“再坚持一下”的克制,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攒下一颗更甜的“糖果”。
END
文字/守望者心理工作室
图片/守望者心理工作室
编辑/何敏、陈有南
责任编辑/郭婷婷、曾琴
一审/唐波湘、李少武、刘升恒
二审/许若霏
三审/黄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