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感觉心里一团乱麻烦躁不堪但具体说不清是为什么一股无名火突然冒起事后又很后悔?别人问你“怎么了”你只能
回答“不开心”或“很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 你大脑中的 “情绪颗粒度”。
一、认识你的情绪颗粒度

情绪颗粒度,就是你体验和描述情绪的 “分辨率”或“清晰度”。分为低情绪颗粒度和高情绪颗粒度。
1、低情绪颗粒度:你只能感受到一些笼统、混沌的大块情绪,比如“不爽”、“难受”、“开心”。
2、高情绪颗粒度:你能精准地识别出自己正在经历的,究竟是“失望”、“落寞”、“焦虑”。
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提出。能精确识别和命名自己情绪的人,拥有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二、如何提升你的情绪颗粒度?
01按下“暂停键”,扫描身体

“我身体有什么感觉?”(胸口发紧?手心出汗?)“这种能量的冲动是什么?”(想大喊?想躲起来?)
02扩充你的“情绪词典”
代替“开心”:愉悦、满足、自豪
代替“难过”:忧伤、惆怅、失落
代替“生气”:恼怒、愤慨、不爽
代替“害怕”:焦虑、紧张、惶恐
03睡前5分钟“情绪复盘”
每天睡前花5分钟,回忆当天一个强烈情绪片段,用“场景+具体情绪”的句式记录。比如“下午汇报时忘词,当时是大脑空白的紧张,加之
后面没发挥好的失落”,长期练习能让识别更敏锐。
情绪颗粒度,是我们为内心世界绘制的一份精密地图。掌握它,是为了在情绪的波澜中更精准地航行。愿我们都能在这门细腻的语言中,找
到与自己最深切的和解,将每一个或明或暗的情绪,都转化为生命光谱中不可或缺的一缕色彩。
文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
图片/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
编辑/何岩桐、李子乐
责任编辑/尹淑妙、王梓毓
一审/唐波湘、李林洁、戈凯民
二审/许若霏、李少武
三审/黄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