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你可能面临着一些 “启动不了” 的日常困境:定好6点的晨跑闹钟,手指却在“再睡5分钟”上点了三次,最终只能看着升起的太阳懊恼;
打开电脑准备写工作方案,光标在空白文档上闪了20分钟,连标题都没敲出来,满脑子都是“万一写得不好怎么办”;想养成睡前阅读的
习惯,刚翻两页就忍不住刷手机,合上书时才发现只看了开头几行……
很多人会把这些情况归为“没毅力”,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其实是对 “飞轮效应” 的忽视。
什么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由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后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其核心机制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初始启动阶段:此时面临的阻力最大,包括个人惰性、对未知的恐惧、行动流程不熟悉等,每一步推进都需依靠刻意坚持和主动调控。
惯性运转阶段:当持续行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前期形成的动力会转化为惯性,行动从“被动强迫”转向“主动自发”,甚至会因正向成果产生
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以语言学习为例,初期背单词、练听力需耗费大量精力,属于 “飞轮启动阶段”;当语言能力达到可流畅交流或阅读
的水平,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会成为新的动力,推动进一步学习,进入 “惯性运转阶段”。

飞轮的运转策略
推动一个停在原地的飞轮,刚开始哪怕用尽全力,它也只会缓慢转动;可只要咬牙推过一段距离,当惯性形成,后续运转便会越来越轻松,甚至
无需额外用力。
1.拆解目标,降低启动门槛
无需设定“每日跑5公里”“完成完整方案”等高强度初始目标,可将其拆解为“穿跑鞋下楼步行10分钟”“梳理3个方案核心观点”等微小行动。
最小化的行动成本能有效消除畏难情绪,帮助快速启动。
2.正向反馈,注入持续动力
每完成一个阶段性小目标,可通过合理奖励(如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后进行30分钟兴趣活动)强化行动与积极结果的关联,让大脑形成“行动——
奖励”的条件反射,为飞轮运转积累动力。
3.避免中断,维持飞轮惯性
初始阶段是惯性形成的关键期,需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间断性行动。即使每日仅能推进1%的进度,持续积累也远胜于“高强度行动+长时间
中断”,这是跨越飞轮临界点的核心前提。

结语
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中,都在推动属于自己的“飞轮”——可能是减肥过程中的每一次运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页笔记,备考过程中的每一道
错题。初始阶段的 “费力”并非无意义,每一次坚持都是在为飞轮积蓄惯性。当跨越属于自己的临界点后便会发现,“轻松坚持”本质上是“先难后易”
的必然结果。
文字/守望者心理工作室
图片/守望者心理工作室
编辑/邹雷诺、贺秋穗
责任编辑/肖亚兰、曾琴
一审/唐波湘、李少武、钱一炜
二审/许若霏
三审/黄懿